close
孟子和學生在討論「與人為善」這一項主題,他為了強調改過的重要性,舉了歷史上有名的人物做說明:
「孔子有一位學生名叫子路,他是一位個性非常率直的人,喜歡有話直說,不喜歡別人對他說一些拐彎抹角的事;他更喜歡別人能夠真心誠意的指出他的缺點,他才能改掉很多自己所沒有發覺到的缺點。如果你能當著他的面,真誠的指出他的缺點,他不但不生氣,反而會很高興的謝謝你,然後馬上改掉這一項缺點!」
「在歷史上比子路更虛心受教的人是禹,他不僅會虛心接受別人對他缺點的指正,而且更會接受別人的意見,只要他認為這一項意見很好,他一定會向提意見的人行禮致敬,然後確實的去執行這項意見。」
「舜更是不簡單!在他當平民時,為了使自己更精進,只要別人對他提出好意見,經過他的理性思考後,如果是好的意見,他一定會放棄自己的想法,接受別人的意見。從年輕時下田耕作、製作陶器、出海捕撈開始,一直到當上天子,他都是秉持著虛心受教的態度來鞭策自己。」
「從子路、禹和舜虛心受教的事蹟來看,他們之所以受到後人的敬佩,最主要是因為他們能夠讚許別人,並且能夠和別人共同行善啊!他們的精神是值得我們效法的。」
本篇故事出自於《孟子.公孫丑上.第八章》
全站熱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