孟子到了齊國後,拜會了宣王,宣王是一位有能力的君王,孟子對他抱著很深的期許,因此他常去面見宣王。有一次孟子又去會見宣王,在交談的過程中,宣王直接了當的問孟子:「你可以不可以說一說以關於齊桓公、晉文公的事給我聽?」
孟子看了一看宣王說:「孔仲尼的門徒弟子從來沒有人在談論齊桓公、晉文公的事,而且在更後代的人也沒有人在流傳他們的事,因此我沒有聽說過他們的事。如果你一定要我說的話,那我們就來談論仁政吧!你認為可以嗎?」
宣王知道孟子的想法,於是又繼續問:「要具備什麼樣的道德修養,才能統一天下,進而施行仁道?」
孟子認為時機到了,他把握機會,又說:「如果一位國君能夠愛護百姓,一切以愛民為施政目標,那麼他就能統一天下,進而施行仁道!」
宣王以試探的口氣又問:「像我這樣的國君,能夠做到保民愛民的要求嗎?」
孟子看了看宣王接著說:「當然可以!」
孟子以平緩的口氣進一步解釋:「我曾經聽到胡齕說:有一次國君你坐在殿堂上,這時候剛好有人牽著牛從堂下走過,國君你看到之後就順口問:『你要把牛牽到哪裡去呢?』他謹慎的回答:『要將這頭牛屠宰了,然後作為祭鐘用!』你馬上下令:『把牠放了吧!』『我不忍心看到牠驚懼哆嗦的樣子!牠那可憐的樣子很無辜!』牽牛的反問:『如果不殺牛取血,那麼是不是要廢除祭鐘的儀式呢?』國君你又立刻說:『祭鐘的儀式不能廢除掉,那就用一隻羊來代替這頭牛吧!』國君啊!胡齕所說的事是真的嗎?」
宣王大聲的說:「有!這件事是真的!」
孟子附和宣王的話說:「就憑你這樣的慈悲心,就能夠行王道,進而統一天下。」
然後又愣了一下:「我能夠了解國君你的用心,這件事是你惻隱之心的呈現,有些百姓卻認為你這樣做,是小氣吝嗇的表現......。」
宣王隨口又說:「對啊!確實有些百姓是這樣批評我!但是我卻不把這件事放在心上,因為我堂堂是一位國君,怎麼會吝惜一頭牛呢?我是看到牠那種害怕的樣子,因而產生憐憫的心,才會想用羊來代替牛啊!」
孟子一邊聽著宣王的解釋,一邊笑著點頭說:「國君呀!你不要再責怪老百姓懷疑你是吝嗇,因為用小羊代替大牛,難免會給人吝嗇的感覺,而且百姓根本不了解你的用心!你如果是真的憐憫牠,那殺一頭大牛和殺一隻小羊,又有什麼差別呢?」
宣王聽了孟子的話之後,苦笑著:「殺一頭大牛和一隻小羊,以慈悲的角度來看是沒有什麼差別,同樣都是殺生,真的是沒什麼差別,也難怪有人會誤認我以小羊換大牛是為了省錢。當時我會有這樣想法,說實在的,我也不知道這是什麼原因?」
孟子安慰宣王說:「別人對你的誤解,你不要將他們的話語放在心上,你的所作所為是一種仁慈的表現,因為你只看見牛的恐懼,沒看見羊的恐懼,憐憫牛是一種當下的惻隱心,這是你最真摯的心!君子對於飛禽走獸,只希望看見牠們活蹦亂跳的活著,不忍心看見牠們悲慘的死去;如過聽到牠們臨死前的悲鳴聲,就不忍心再吃牠們的肉,所以君子總是把廚房設置在距離起居室較遠的地方。」
宣王聽完以後,心中的大石頭終於放下來了,他以無比興奮的心情又問:「《詩經》上有一句話說:『別人有什麼想法,我憑揣測就知道。』這句話所指的人,就像是你這類型的人。你完全了解我內心深處的想法,沒想到你竟然了解得這麼透徹!原來我這種作為就是王道的精神!」
宣王深受感動的說出內心的話,孟子把握時機又說:「如果有人跟你說:『我的力氣大能夠很容易舉起三千斤的東西,但是卻拿不動一根羽毛;我的視力很好能夠很清楚的看到像細小的羽毛,然後卻看不見一整車的木柴。』那麼你會相信他的話嗎?」
宣王自信的說:「絕對不相信!」
孟子笑著說:「如今國君的恩澤能夠加惠到鳥獸身上,而恩澤卻無法加惠到百姓身上,這種情形就像是剛才我所舉的例子一樣。不能舉三千斤的重物,對於一般人而言,是真的舉不起來;如果說拿不動一根羽毛,那是推託之詞,是因為他不想用心去做。看得見一支羽毛卻看不見一車的木柴。能夠關愛動物卻不能夠照顧自己百姓,這不是不能夠做到,而是不想用心去做!國君你沒有實行仁政,是不肯做,而不是做不到!」
宣王只是笑一笑,一句話也沒有說!
孟子意猶未盡的說:「如果要求你,在你的腋下夾著泰山又要飛越過渤海,你告訴別人說:『我做不到!』這真的是任何人都做不到的事;如果希望你為長輩揉摩肢體,你卻告訴別人說:『我做不到!』這就是不肯做,絕對不是不能做,所以我覺得國君沒有施行仁政,不是屬於挾著泰山飛越渤海這種類型,而是屬於為長輩摩肢體的類型。」
宣王很不好意思的說:「我現在的腦子一片混亂,不一定能做到你所規劃的境界,然而我真心的希望你能盡心的開導我、盡力的輔佐我;雖然我不是很聰明,但是我會竭盡心力的去做!」
本篇故事出自於《孟子‧梁惠王上篇‧第七章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