儒家的中心思想是孔子所提出的「仁」,「仁」在《論語》的記載中大概是指:仁民愛物、施行仁政和為仁由己......。孟子更進一步為「仁」提出具體的架構:人性本善是仁的基礎,行仁的方法就是「義」;仁和義都發自每個人內心深處的,也是每個人本性中所具有的;「行仁」、「行義」在個人而言,就是修身、齊家;以國家而言,就是行仁政、仁民愛物,治國平天下,最後達到世界大同的境界。

        孟子為了解釋「人性本善」,在《梁惠王上篇‧第七章》:以羊易牛的故事中有詳細的說明,齊宣王因為不忍心看到牛害怕顫抖的樣子,而決定改用羊去釁鐘,這種「不忍」的心就是人的本心;這種本心就是當下的悲憫,是最自然的呈現,不是外在教育得來的,而且是每個人本性中所具有的;這純善的本性深深含藏在人的心靈深處,平常不容易察覺,在因緣具足的情境;他的「不忍」和「悲憫」是人性本善的呈現;不僅齊宣王有惻隱悲憫的心,任何人都有惻隱悲憫的心,因為人性是本善的。

        孟子又在《公孫丑上篇‧第六章》說了一則「小孩子掉入井中」的故事,不管是誰,只要一看到有小孩子掉入井中,一聽到他在喊「救命!」時,一定會奮不顧身的衝去救人;當下救人的動機是:小孩子有生命的危險,救人第一!並不是為了得到大家的讚賞,也不是為了巴結奉承小孩子的父母親、想得到他們的回報。

        因為純善的本性,而蘊化出惻隱悲憫的心;又因為惻隱悲憫的心,而做出動人心弦的事;一件件動人心弦的事,而構成溫馨的人間。

        以上是孟子的整個思想架構,在孟子提出他的思想主張時,就有人提出不同的論點,告子就是其中一位,在《孟子‧告子篇》中就有孟子和告子精采的辯論,從他們辯論的過程中,可以了解孟子的思想主張和其他人的最大差異在哪裡?他們之間的差異處,也就是孟子思想主張最殊勝的特色。

        在《孟子‧告子篇上‧第三篇》中孟子和告子的對話中,告子主張「生之謂性」:凡是有生命的萬物,一生下來就具有本然的性質─本性。

        孟子不太認同告子的看法,他反問告子:「凡是有生命的萬物,都有本然的性質─本性,就像所有白色的東西,都叫做『白』嗎?」

        告子馬上回答:「對呀!」

        孟子繼續反問:「羽毛的白色就像是白雪的白嗎?白雪的白色又像白玉的白嗎?」

        告子仍然持著自己的看法說:「對呀!就是這樣啊!」

        孟子用反問法,提出自己的看法說:「如果照你這樣說,狗的本性就像牛的本性一樣了;牛的本性又和人的本性一樣嗎?」    

        告子被孟子這麼一問,一時之間無言以對,也不知道該說什麼!

 

本篇故事出自於《孟子‧告子篇上‧第三章》、《孟子‧盡心篇下‧第十六章》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經嚞讀經幼兒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