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一天孟子和他的學生公孫丑在討論事情,忽然間公孫丑將話題一岔開,問孟子:「老師,如果有一日你當上了齊國的傾相,能夠實踐自己的理想時,你的內心會不會很激動呢?」

        孟子肯定的說:「如果真的有那麼一天,我也是心如止水,不會太過於激動,因為我在四十歲以前就已經達到老僧入定的階段,任何事情都無法挑弄起我心中的漣漪,也無法使我心動!」

        公孫丑疑惑的又問:「照老師的說法,那您就比孟賁強多了!」   

        孟子又說:「我比孟賁早就不動心,要做到這件事其實並不難,告子早就在我之前就沒有動心過。」

        公孫丑接著問:「要達到不動心的境界,有什麼訣竅嗎?老師你可不可以告訴我呢?」

        孟子進一步解釋:「要達到不動心的境界,簡單一句話就是:堅持自己的志向,不要憑感情而意氣用事。如果能夠如此,就可以到達不動心的境界!」

        公孫丑不太了解,又繼續追問:「要怎樣做才能促使自己做到『堅持自己的志向,不要憑感情而意氣用事。』呢?」

        孟子看了看公孫丑一臉疑惑樣,又加以解釋說:「要使自己做到堅持自己的志向,不要憑感情而意氣用事的境界,就要先培養個人的浩然之氣。」

        公孫丑又不太懂孟子的意思,又繼續問:「老師,學生實在太笨拙了,你可以更淺顯的解釋什麼是浩然之氣?」

        孟子看到公孫丑認真的追問,他耐著性子,放慢速度詳細的說明:「所謂浩然之氣實在是很難說清楚,如果硬要具體說明,我只能用四個字形容它,那就是『至大至剛』。如果用正直去培養它,那麼它就會充滿整個天地之間。浩然之氣要和義相配合,那麼它就會有無比的力量,人世間處處就會有正義。要培養浩然之氣,需要依照常律慢慢培養,時時存養在心中,不能忘記!也不能中斷!假如半途而廢,那就會前功盡棄。」

        「以前宋國有一位農夫,他和其他的農夫一樣,在溫暖的春天鋤草、整地、播種和施肥,一切應該做的事,他都一項一項慢慢地完成了,接下來的工作就是細心的照顧所種下去的秧苗;有一天,當每天例行的事情做完之後,一身疲累的他坐在樹蔭下乘涼,手拿著斗笠在搧,眼睛向遠望去,他看到一片綠油油的秧苗隨風擺動著,心裡覺得很欣慰;然而當他再看呀看的時候,腦海中忽然浮現一個想法:為什麼還是那麼小呢?有什麼方法可以讓它們長快一點呢?」

        當他正在納悶的時候,忽然靈機一動,他一句話也沒有說,馬上又捲起褲管,戴好斗笠,起身後邊走邊跑的往田裡去,他又再度將雙腳浸在水中,彎下身體,用長滿硬繭的雙手,將一株一株的秧苗往上拉一些,一整個下午他就這樣辛苦的工作著。隨著太陽漸漸地西下,他也拉完了最後一株秧苗,這時候他站在田埂上看著秧苗一株一株變高了一些,他覺得今天的辛苦總算有了代價。

        在夕陽餘暉中,他踏著疲累的步伐,拖著長長的身影,一步一步的走在回家的路上,但是他的心情是興奮的,急著想要將這則好消息告訴家人。當他回到家並且將這則好消息告訴家人時,他的兒子聽完爸爸的描述之後,臉色當場變成青紫色,心想事情不妙,於是他快速的奪門而出,以閃電般的速度衝向農地。當他睜大眼睛一看,一股莫名的感覺由心底像海浪一樣不斷地翻騰著,因為一株株原本既翠綠又挺直的秧苗,有的變成半低頭,也有的變成黃綠色,更有的癱躺在地上,看到這種景象,他真不知道該說什麼。

        「培養浩然之氣,必須要有決心、耐心和恆心,如果有揠苗助長的心態,是無法達到浩然之氣的境界。」

 

本篇故事出自《孟子‧公孫丑上篇‧第二章》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經嚞讀經幼兒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