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前分類:易經 (11)

瀏覽方式: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

觀人、說話是一種技巧,也是一種藝術,更是人際往來的溝通工具,因此說話要恰到好處,更要適可而止,切勿因失言而取禍,更勿因多話而令人生厭,或因說虛妄之語被人瞧不起,乃至輕言而為人所辱。

        在《繫辭下傳‧第十二章》說:「將叛者其辭慚;中心疑者其辭枝;吉人之辭寡;噪人之辭多;誣善之人其辭游;失其守者其辭屈。」〈學易理有心得之人,平常與人談話,就大略可知其心志,如見一個人講話時,有一種慚愧的模樣,其人便將有背叛的行為;如見一個人說話時支支吾吾,三心二意,其人的心中必多疑,而無一定的主張,善良的人講話,會心平氣和,非合理的話,一句都不說,其情無私,簡單明瞭,而無枝節。內心浮躁或是暴躁的人,較會意氣用事,認理不能真切,其心情不能沉著,講話時沒有一定的目標和主義;誣善之人,內心欲把善良的人誣陷到惡道去,其內心深處極不善良,講話時只對自己的行事便利,對自己無關時,言語之間,則游移不定;失其操守的人,做事萎靡不振,講話時屈而不伸,不能揚眉吐氣。〉 

        《菜根譚》也說:「念頭寬厚,如春風煦,育萬物遭之而生;念頭忌刻的,如朔雪陰凝,萬物遭之而死。」「良言一句三冬暖」,會說話的人,一句話不僅傳達己意,也讓對方歡喜接受,所以要學著說好話,會說好話的人,才能帶給對方歡喜,在人際關係上,也才能成為一個受歡迎的人。

經嚞讀經幼兒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《乾卦‧九三曰》:「忠信,所以進德也,修辭立其誠,所以居業也。」其意說一個人能追求於「忠」「信」,則可以增進美德;修治言論而立足於誠摯,則可以積蓄功業。語言是表達情意,溝通人際傳遞思想的重要工具。因此,語言要講究真誠、善美,清淨,因此,好話、壞話關係著一個人的道德人格,也影響別人的喜怒哀樂。

        可見人們在交談中建立了彼此的人際關係,它不但是友誼之泉,也是溫暖人生的陽光。交談往往帶來豐收,能激發創意,也得到新知識,甚至帶來新的工作機會。

        人際關係中最重要的是要能知人、知性。在《呂氏春秋‧論人》裡就談到論人:「凡論人,通則觀其所禮,貴則觀其所進,富則觀其所養,聽則觀其所行,止則觀其所好,習則觀其所言,窮則觀其所不受,賤則觀其所不為,喜之以驗其守,樂之以驗其僻,怒之以驗其節,懼之以驗其特,哀之以驗其人,苦之以驗其志,八觀六驗,此賢主之所以論人也。」     

經嚞讀經幼兒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《繫辭上傳‧第八章》:「君子居其室,出其言善,則千里之外應之,況其邇者乎?居其室,出其言不善,則千里之外違之,況其邇者乎?」意思是說君子雖然不出家門,如果所說的言論是美善的,那麼千里之外的人都響應他,更何況近處的人呢?儘管他不出家門,如果言論是醜惡的,那麼千里之外的人也會離棄他,更何況近處的人呢?

       常言道:「近朱者赤,近墨者黑」,可見朋友對我們人際關係上的影響之大,和朋友相處,彼此能知心、坦誠,才能肝膽相照。雙方以真誠的言語,真實的感情交往,相待以禮以敬,相勉以學之道。

        《道德經‧第十五章》:「古之善為士者,微妙玄通,深不可識。夫惟不可識,故強為之容。」這是告訴我們一些人際的相處方法,是很微妙的,待人接物,不可太呆板,處處要保留一些進退的餘地,尤其是在做人方面,外表要圓,內在要方,遇有不如意之事,也要容忍勉強應付。社會環境是複雜的,不如意事常居八九,好壞是非總是難免的,自古以來就是如此,而況於今乎?如此細想一下,胸襟就會開朗宏達了。就是到了忍無可忍的時候,也得冷靜慎重,仔細考慮,千萬不可一經激怒,而輕舉妄動。

經嚞讀經幼兒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《艮卦‧六五》:「艮其輔,言有序,悔亡。」輔者,口頰也。說話要謹慎其口而不可妄語,開口話則必有條理。俗話說:「一張嘴,兩張皮,說好說壞都是你。」一句好話能感動人以致流傳千古;一句惡言傷害人,甚至令人難以原諒,故說話要適時、適人、適地。人際關係上,每個人都希望受到尊重,但是要希望別人對我們好,必須自己先能發自內心的喜歡和誠意,進而去尊重別人。《孟子‧離婁下》:「愛人者,人恆愛之;敬人者,人恆敬之。」人與人之間的關係,愛與敬總是相互的。管子說:「與人交,多詐偽,無情實,偷取一切,謂知烏集之交。烏集之交,出雖相歡,後必相咄。故曰:『烏集之交,雖善不親。』〈《管子‧形勢解》〉〈其意說:跟人交際往來,頗多欺詐,不講誠實,只求苟且謀取一切,這叫做一群烏鴉似的交際連誼,這種烏合之交,最初雖然融洽,最後必互相叱咄。〉

        人與人之間都需要誠信和關愛,這樣彼此才能融洽、和諧。在人生的舞台裡,每個人都不只扮演一個角色,在這川流不息的人群紅塵中,若自己失去了「誠信」、「關愛」,則將失去更多的朋友,沒有了種種的助緣,事情就不再那麼順利,人生也無法圓滿,最後終導致遺恨一生。

        有一個故事,其大意說:「一名單身女子剛搬進新家,隔壁住了一戶清寒的單親家庭。一個颱風夜,突然停電了,這名女子點亮蠟燭來照明。這時聽到有人敲門,原來是隔壁的小孩子,小孩子緊張地問:『阿姨,請問你家有蠟燭嗎?』

經嚞讀經幼兒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處在現在社會中,無論事業、交通、人際之間的往來,其相互的關聯越來越密切,不能再像以往單槍匹馬、獨立奮鬥。許多事務推廣,都要靠群體合作和溝通協調。〈兌卦‧象》曰:「麗澤,兌;君子以朋友講習。」〈二則重疊,相互增益、滋潤,使人喜悅,君子應效法此一精神,樂於結交良朋益友,彼此討論、溝通、學習而得到益處。〉

       說話,是最直接和頻繁的溝通方式,表面上看似容易,卻是極有學問的。同樣的一句話,有人說來很中聽,有人說來卻很刺耳;有人說話三冬暖,有人一開口就六月寒;有人說話婉轉含蓄,有人說話尖酸刻薄;有人說話真誠實在,有人說話虛情假意。所謂「一言與邦,一言喪邦」,會不會說話實在很重要。

        尤其在這多重複雜的現代社會之人際關係中,說與聽是連結,並維繫雙向關係的重要依據。被傾聽就是被認可,我們的表達在別身上得到了反應,使我們的感覺、行動及用心有了意義。表達及被認可是自我生命與他人生命互動、互惠的過程,自我的生命在這個過程中得到了完整,人際關係在這個過程中,也得到了平衡。

經嚞讀經幼兒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萬物的生命重在過程,茶葉的成長,茶湯的沖泡都需要時間來醞釀,正如放慢生活是為了細細品嘗人生的真諦;而品茶時,安祥靜謐的心境,以及所追求的「自省」境界,即是禪心相映。茶道之心,不僅要懂茶、讀茶、品茶,藉由茶水緩緩注入杯中之同時,也傳遞種茶人的「苦心」,採茶人的「耐心」,泡茶人的「用心」,以及喝茶人的「觀心」。

        品嘗每一口茶湯當下,除了消暑解渴,亦不分計度其色澤之深淺,其香味的濃淡,其味之甘、潤、澀、苦,更能一飲飲得滌盡昏,二飲飲得神清氣爽,三飲飲得明心見性。

        茶道的文化,在於茶趣:如〈一〉茶有此事:有錢來買茶;有空來泡茶;有閒來喝茶;有心來品茶;有福來奉茶。〈二 〉茶無此事:無水莫講茶;無火莫想茶;無心莫飲茶;無閒莫泡茶;無情莫泡茶。〈三〉茶有情〈茶諭〉:親情是濃茶,有苦有樂;友情是淡茶,有鹹有淡;愛情是熱茶,有悲有歡;世情是涼茶,有厚有薄;風情是甜茶,有韻有味。

經嚞讀經幼兒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「所謂茶道,在心非在術,在術而非在心。心、述並行處,常顯一味也。」

        〈《茶道極意》》。這意味茶道必須道心與茶術合一,不可偏廢。然而,歷代茶書大體偏於術而忽略了心。對於茶的產地、種類、製造技巧、茶具好壞、茶水優劣、煎點〈泡茶〉方法等,關於「術」的事情說之甚詳;但對如何在喝茶品茗當中修「心」,甚至在什麼環境,什麼心情吃茶品茗,卻都略而不論。反而在禪鬥中對茶「心」的吃茶規矩細說詳明。

        在趙州禪師「平常心是道」的禪法裡,吃粥、洗缽固然是最高的禪道,吃茶又何嘗不是。《指月錄‧卷十一》記載:〈趙州從諗〉師問新到僧:「曾到此間嗎?」 曰:「曾到。」 師曰:「吃茶去。」又問僧。 僧曰:「不曾到。」 師曰:「吃茶去。」後。 院主問曰:「為什麼曾到也云吃茶去,不曾到也云吃茶去?」 師召院主,主應:「諾。」 師曰:「吃茶去。」

經嚞讀經幼兒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飲茶的意義,更在於獲得平和閒適的靜趣,藉飲茶以品味閒適輕鬆的人生。身心一旦清閒平靜,才能發現生活中的細微之樂,細小之美,因為人生正是由無數瑣細的「當下」所組成的,而越是平凡閒適的生活,就越能顯出意義來。

        所謂:「起嘗一甌茗,行讀一卷書。」李中《晉陵縣夏日作》:「事簡公庭靜,開簾暑氣中,依經煎綠茗,入竹就清風。至論招禪客,忘機憶釣翁。晚涼安枕簞,海月出墻東。」〈《全唐詩》〉可見日常生活行止間皆有道。

茶道有五常之德:

經嚞讀經幼兒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《序卦傳》曰:「姤者,遇也;物相遇而後聚,故受之以《萃》,萃者,聚也。」其意在說人能相遇而後才能相聚。有時與朋友在相遇重逢,千言萬語不知從何說起,此時無聲勝有聲,且留此衷曲在眼波裡,盡在不言中。如能「靜坐將茶試,聞書把葉翻」也是一種讓雙方不覺得尷尬無措,而得自在閒適的聚會方式。《中孚卦‧九二》也說:「鳴鶴在陰,其子和之;我有好爵,吾與爾靡之。」宋代杜爵《寒夜》詩中的「寒夜客來葉當酒,竹爐湯沸火初紅」,至今仍是人們耳熟能詳,以茶敬客的佳句。

影響泡茶的五種原因:

〈一〉茶葉:茶葉的好壞及海拔高低都有關係。一般以「茶芽」為上品。沈括《夢溪筆談》:「茶芽,古人謂之雀舌麥顆,言其至嫩也。」在《宣和北苑貢茶錄》也說:「茶芽有數品,最上曰小芽,如雀舌鷹爪,以其勁直纖鋌,故號芽茶;次曰揀茶,乃一芽帶一葉者,號一槍一旗;次曰中芽,乃一芽帶兩葉,號一槍兩旗;其帶三葉四葉者,此漸老矣。」

經嚞讀經幼兒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經由品茶,讓人帶來味蕾的盛放,引動味覺的愉悅;茶的芳香,讓嗅覺穿越時空,剎那間捕捉品茗的聲音,開啟心靈的感知。茶的香味和滋味,蘊藏著活力與生命,就在泡茶動作之間,就在熱水與茶葉交融的那一瞬間,往往蘊藏著易理八卦,茶的自然香味,隨著「易之道」而自然地散發出來。

        《說卦傳‧第四章》:「雷以動之,風以散之,雨以潤之,日以烜之,艮以止之,兌以說之,乾以君之,坤以藏之。」震為雷,用以鼓動振奮萬物〈泡茶時的高沖低倒,能讓茶葉完全舒展開〉;巽為風,用以吹散流通萬物〈泡茶空間的空氣流通〉;坎為雨,用以潤澤滋養萬物〈泡茶時之水的水質〉;離為日,用以明亮照耀萬物〈泡茶時之火的溫度〉;艮為山,用以阻隔抑制萬物〈泡茶時之動作行止〉;兌為澤,用以調合欣欣萬物〈泡茶時之人的喜悅心情〉;乾為天,用以君臨鑒察萬物〈泡茶之人的視野〉;坤為地,用以涵蓋儲藏萬物〈泡茶時茶具的擺飾〉。可見茶道的一切儀軌動作,都離不開易理的變化,只是「百姓日用而不知」而已。

        茶具在品茗時,被視為一種重要的儀式,一組茶具,或是一個杯子,都個別具有使用的標準手勢,而人們也想利用茶具來表現自己的社會地位,因此拿起茶杯品茶,或是提壺泡茶,都扣著緊密綿延的連動性,這些優雅的手勢動作,就是一種茶道美學表現。品茶時除了享有茶湯的順口圓潤及芳香,同時更可在使用茶器之時,帶來自我的滿足。

經嚞讀經幼兒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在當今社會,茶藝館到處林立,可見現代人對茶的興趣之高,喝茶是一種藝術。能與三五好友一起泡好茶,品好茶,並在品茶當中,談玄論妙,是人生的一大享受。

        泡茶的學問,更是百家齊放。茶葉又分春茶、夏茶、秋茶、冬茶。東邊山陽面的茶,西邊山陰面的茶,早上摘的茶,下午摘的茶。與《易經‧乾卦‧文言》所說的:「夫大人者,與天地合其德,與日月合其明,與四時合其序,與鬼神合其吉凶相應。」

        茶文化之興起,大約四千多年前,古人已開始利用茶葉,這從《神農本草經》的記載可以得到印證。從古文獻中可知最早記錄茶的,大多是四川人,如漢代成都人司馬相如所撰寫的《凡將篇》中,就有茶的記載,而王褒的《僮約》一文則是最有價值的茶葉文獻。從這些記載中可知茶葉在西漢已成為上層士大夫的日常飲料。至漢代末年,茶開始走出貴族的圈限,流入市井閭里的庭戶。據《三國志》載,東吳時期已有不少人將茶煮為「茗粥」。而南北朝之後隨著各民族大融合,飲茶的習慣由南而北延伸,北方人也開始有飲茶的嗜好。

經嚞讀經幼兒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