滕文公在做太子時,曾經出使楚國。文公在由楚國返回宋國國都時,孟子也剛好來到楚國,兩人會面之後,彼此交換意見,孟子趁會面的機會,暢談堯舜的王道思想、仁民愛物的政治主張,以及人性本善的道理。孟子對滕文公的印象很好,會談即將結束前,還勉勵滕文功效法堯、舜、文王和周公,希望滕文公將來即位後,也能施行仁政,滕文公也非常看重孟子,文公之於孟子,猶如伯樂之於千里馬一樣,二人惺惺相惜之情,已在彼此的言談中表現出來。

        西元前三二五年,滕文公的父親滕定公去世後,滕文公即位。文公立即派他的老師然友,到鄒國去向孟子請教,如何辦理父親的喪事;雖然當時有人反對滕文公這樣的作為,但是滕文公仍然堅持採用孟子的方法。文公不僅奉孟子和弟子為上賓,並且虛心地向孟子請教如何治國。

        孟子希望自己的理想能在滕國實現,因此他盡心的勸文公實行仁政,並且經常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張和仁道思想,給文公參考。

        孟子曾經告訴滕文公說:「治理國家最重要的一件事,就是要先照顧好人民的生活,讓每個人都有固定的收入,過著安定的生活;因為有固定的收入,就會有一顆安分守己的心;沒有固定的收入,就沒有一顆安分守己的心,會造成放蕩任性,胡作非為,什麼壞事都做得出來;一直到百姓陷入罪惡之中,然後再嚴厲的懲罰他們、判他們重刑,這就是陷害百姓,一位想要施行仁政的國君是不會陷害百姓的。由此可知,一位賢明的國君,必定是做事認真謹慎、節省儉約、謙遜有禮、平易近人,而且依循一定的制度來施政!」

        「《詩經 ‧ 七月》有一句深入描寫平民辛苦耕種的話:『白天外出砍柴草,夜晚在家搓繩索,利用空檔時間修補破損的房子,尤其在每年春耕時,更是辛苦!』《詩經》有一句稱譽周文王的詩句:『周朝雖然是一個古老國家,然而它卻是充滿了朝氣蓬勃!』滕王呀!只要你了解百姓最急切的需要是什麼?學習文王治國的理念和制度,滕國將是一個充滿朝氣蓬勃的國家!」

        滕文公聽了孟子的觀點之後,非常認同他的想法,文公有心想施行孟子口口聲聲所說的仁政主張,卻又不知如何做起,於是又派大臣畢戰去請問孟子,孟子信心十足的說:「你的國君想要施行仁政,特地派你來請教我,我一定傾囊相授,你一定要用心聽、認真做!至於仁政要從哪裡開始做呢?施行仁政一定要從劃定田界入手。田界劃得不正確,井田分得不均勻,作為官員俸祿的田租也會不公平,國家的紛亂便會產生。殘暴的國君和貪官污吏如果想要擾亂國政,他們一定會先搞亂已經規劃好的田界,在以前就有很多這種例子,因此要治理好國政,一定要先規劃好田界,然後分配給人民耕種,官員依照土地大小來制定官俸的多少,上下各安其位,國家必定富強!」

        「將每一方里的土地劃成一個『井』字型,每一井共九百畝,正當中的那一百畝是公有田,外圍八家私田也各一百畝,八家私田的農人先共同耕作完公田,然後再耕作各自的百畝耕地,這是井田制度的大概情形。 」

        「滕國,土地狹小,可以施行井田制度,更可以施行領薪俸的官員和負責耕作的農夫分離制度,各做各自的職務,入仕的官員管理耕作的農人,農人耕作提供稅賦養活入仕的官員。」

        「至於稅制方面:在郊野的田賦,可以採用九分抽一的『助』法,在城市用十分抽一的『貢』;同一井田的鄰居,平常出入來往要相互友愛;有事時彼此互相幫忙,共同抵禦盜匪,一個井田就是一個互助團結的小社區。這只是一個大概輪廓,至於如何使這個井田制度調整得更完善,那就要看貴國國君和你的作為了!」

 

本篇故事出自於《孟子‧滕文公篇上》第三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經嚞讀經幼兒園 的頭像
    經嚞讀經幼兒園

    立祥雙語讀經幼兒園

    經嚞讀經幼兒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