世界上猶太人的數量大約有一千六百萬人。雖說有那麽多人,但是也只有南美的貝魯,非洲的剛果和亞洲的斯里蘭卡這些小國家的人口而已。如果以世界人口五十億來計算的話,他們只不過占了百分之○.三而已。
  然而猶太人當中卻生成了很多的天才,像愛因斯坦、佛洛依德、伯格森、卡夫卡、海涅、蕭邦、門德爾松、梅紐因、夏卡爾、卓別林等,不勝枚舉。
  在一八九二年設立諾貝爾獎以來,這個獎可以說是由猶太人所獨佔,因爲有百分之三二的得獎人是猶太人,其比例是其他民族的100倍。

經嚞讀經幼兒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

在堯那年代裡,不僅農作物收成不好,又加上洪水氾濫成災,而造成野草樹林茂密叢生,野禽猛獸繁殖成群,人民的生活財產受到威脅,也無法過著安定的生活!堯看到百姓生活困苦,因而非常的擔心,於是他派選舜去處理這些棘手的問題。舜接到堯所指派的工作後,便採取分工合作的方法,也選派不同的人才,去做不同的工作。他派伯益掌管火政,伯益便開始計畫如何驅散兇禽猛獸,於是點燃烈火,焚燒山林沼澤地帶,使兇禽猛獸逃散到深山中。舜又派禹疏通九條舊河道(約在現今河北省的河間和天津市、山東省惠民地區),並疏導濟水、漯水,引這兩條河的水流入大海;也開鑿汝水和漢水的新河道,排除淮河、泗水的壅塞地點,讓淮河、泗水的河水流入長江。禹整治了這些河川之後,中原地區的百姓才能引長江的水灌溉耕種,進而維持安定的生活。在八年治水期間,禹曾經三次經過自己的家門,都因為有繁忙的公務在身上,而不曾進屋休息一下!禹已經是這麼忙了,難道禹還有時間去耕種嗎?」

    「有水灌溉農作物之後,后稷開始教導百姓如何栽種農作物,如何將收成的農作物保存好;人民的生活漸漸穩定下來了,能夠吃得飽、穿得暖和住得舒服,但卻缺乏基本知識學養。聖人看到這種現象,陣陣的憂慮不禁油然而生,便委派契擔任主管教育的司徒官,他用倫理道德教育百姓,使人民體會父子間有血濃於水的親情關係,君臣間有忠君信臣的義理、夫妻間有男主外、女主內的不同工作性質、兄弟間有兄友弟恭的倫常,和朋友間有真誠的情誼。堯也曾經說過:『要慰勞他們、安撫他們、開導他們、糾正他們、輔助他們以及保護他們(百姓),使百姓有安定的生活!』聖人就是這樣為百姓考慮,這樣為百姓擔憂!哪有閒暇去耕種?」

    「聖人治理天下是為天下蒼生著想,並不想佔有天下,堯就是有這種胸襟的聖人,孔子曾經讚美過堯,他說:『了不起啊!像堯這樣的聖君!天最偉大,只有堯會效法天!堯效法天的公正無私和廣闊深遠!』堯擁有天下,卻不想佔有天下,處處以百姓為念,盡心盡力為天下蒼生謀福利!」

經嚞讀經幼兒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滕文公聽了孟子說明治國之道後,心裡非常認同,就在孟子指導下,滕國開始實行仁政。這個消息傳開之後,各學派的學者紛紛到滕國來,希望得到文公的任用。其中農家學派的許行,從楚國率領弟子跋山涉水來到滕國,許行見了文公,並且對文公說:「我是由遠方來的人,聽說國君您實行仁政,我希望有個住處,安居樂業的住在楚國,做您的子民。」

    滕文公很高興,替許行安排了住處,使許行和他的弟子能安心的在滕國定居下來。許行和他的弟子共有幾十人,他們都過著簡單樸實的生活,穿的是粗布衣,三餐吃的是粗茶淡飯,並以編織草鞋、草席為生。

    許行到滕國後,儒家別派的陳相和他的弟弟陳辛,也相繼從宋國來到滕國。他對滕文公說:「國君您在滕國施行仁政,那麼您就是聖王,我願意當聖王的子民!」

經嚞讀經幼兒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有一天,孟子突然心血來潮要和大家討論「伯夷和柳下惠當官的風格」孟子看了看大家都沒有意見,他馬上站起來,走到大家面前慢慢地說:「伯夷是一位有潔癖的人,他對自己的要求很高,不隨便和別人成為好朋友,不是他理想中的朋友,他是不會跟他說一句話的;同樣的,如果不是他理想中的國君,他是不會為這種國君做事的。在他的觀念中,為這種國君做事,好像穿著莊嚴的禮服,戴著禮帽走在骯髒的泥土路上,深怕會被骯髒的泥土弄髒了一樣;如果很不幸的遇到這種國君,他就會馬上離開,連多待一秒鐘也不能。」

        孟子又接著說:「伯夷就是這種人,即使有一些諸侯曾經用優渥的條件和感人的言詞想要招聘他,他也都拒絕了,你們知道他拒絕這些諸侯最主要的原因是什麼嗎?沒有別的原因,最主要的原因是:伯夷把這些諸侯當成是泥土或炭灰,深怕跟他們在一起,會被他們弄髒,所以只好避他們遠遠的。」

        孟子看了看大家不說話,又滔滔不絕的說:「然而,柳下惠卻是另一種類型的人:不覺得侍奉惡君是一種恥辱;也不會因為自己官位小,就覺得自己很卑微;再朝廷中擔任官職時,更會盡心盡力的為國君做事。如果有一天他被國君冷落了、遺棄了,心裡也不會產生怨恨;如果有一天他處在困境中,他的眉頭更不會皺一下,他會坦然的面對。所以他常常對別人說:『你是你,我是我,即使你一 絲不掛、赤裸裸的在我身旁,也影響不了我,更不用說會迷惑我。』」

經嚞讀經幼兒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孟子和學生在討論「與人為善」這一項主題,他為了強調改過的重要性,舉了歷史上有名的人物做說明:

「孔子有一位學生名叫子路,他是一位個性非常率直的人,喜歡有話直說,不喜歡別人對他說一些拐彎抹角的事;他更喜歡別人能夠真心誠意的指出他的缺點,他才能改掉很多自己所沒有發覺到的缺點。如果你能當著他的面,真誠的指出他的缺點,他不但不生氣,反而會很高興的謝謝你,然後馬上改掉這一項缺點!」

「在歷史上比子路更虛心受教的人是禹,他不僅會虛心接受別人對他缺點的指正,而且更會接受別人的意見,只要他認為這一項意見很好,他一定會向提意見的人行禮致敬,然後確實的去執行這項意見。」

經嚞讀經幼兒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有一天,孟子又去拜見齊宣王,而談呀談之中,孟子又滔滔不絕的說著:「每個人都各有各的專長,例如工匠專精在蓋木造房子,玉匠能雕刻精美的玉器,當他們在工作時,要讓他們盡情的揮灑他們的專長,不要出太多意見,也不要干涉太多,這樣才能製造出精美的物品。」

        「如國君你想要蓋一間大房子時,派專門的工匠去選用貴重的木材,當要開始蓋房子時,你卻對工匠們說:『你先暫時捨去你的專業知識,一定要聽我的命令!』你想一想,聽外行人的意見,蓋出來的房子會是什麼樣子呢?」相同的情形,這裡有一塊珍貴的璞玉,你找來玉匠,想要好好的雕刻它,那你又說:『我來教你們如何雕刻,一定要聽我的話喔!』請你再仔細思考,這塊玉雕刻出來的模樣,會是什麼樣子呢?」

         孟子完全不顧宣王內心的感受,單刀直入又說:「談到治理國家的大事時,你又對大臣說:『先暫時捨棄你的看法,一切都聽從我的意思!』你不聽任何人的意見,一切以你為主,國家是不會強盛的!你不尊重工匠和玉匠的專業,就做不出成功的作品;你不尊重大臣的做法,國家就不會興盛的,你要懂得尊重專業,不要太專權!」

經嚞讀經幼兒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孟子留在齊國期間,只要一有機會,一定去拜見宣王,宣王每次都向孟子請教一些問題,這次他又向孟子問了一個問題,他問:「跟鄰近的國家交往有什麼準則嗎?」

        孟子慢條斯理的回答:「有!和鄰國來往可分為兩種情況,第一種:有仁心的君主能夠以大國的身分和小國來往,例如商湯和葛伯的互動、周文王和昆夷的來往。第二種:充滿明智的君主能夠以小國角色和大國交往,就像周太王和獯鬻的關係、越王句踐臥薪嚐膽於吳國。能夠以大國的身分和小國來往的國君,是樂天知命的人,這種類型的國君才能夠統一天下;會以小國的角色和大國來往的國君,是聰慧識時務的人,這種類型的國君可以保護自己的國家。」

        宣王聽得津津有味的又問:「你的這番話講得真好!然而我喜歡逞強好勇,這是我的缺點,一位逞強好勇的國君如何和鄰國來往呢?」

經嚞讀經幼兒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有一天孟子和他的學生公孫丑在討論事情,忽然間公孫丑將話題一岔開,問孟子:「老師,如果有一日你當上了齊國的傾相,能夠實踐自己的理想時,你的內心會不會很激動呢?」

        孟子肯定的說:「如果真的有那麼一天,我也是心如止水,不會太過於激動,因為我在四十歲以前就已經達到老僧入定的階段,任何事情都無法挑弄起我心中的漣漪,也無法使我心動!」

        公孫丑疑惑的又問:「照老師的說法,那您就比孟賁強多了!」   

經嚞讀經幼兒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

孟子到了齊國後,拜會了宣王,宣王是一位有能力的君王,孟子對他抱著很深的期許,因此他常去面見宣王。有一次孟子又去會見宣王,在交談的過程中,宣王直接了當的問孟子:「你可以不可以說一說以關於齊桓公、晉文公的事給我聽?」

        孟子看了一看宣王說:「孔仲尼的門徒弟子從來沒有人在談論齊桓公、晉文公的事,而且在更後代的人也沒有人在流傳他們的事,因此我沒有聽說過他們的事。如果你一定要我說的話,那我們就來談論仁政吧!你認為可以嗎?」

        宣王知道孟子的想法,於是又繼續問:「要具備什麼樣的道德修養,才能統一天下,進而施行仁道?」

經嚞讀經幼兒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儒家的中心思想是孔子所提出的「仁」,「仁」在《論語》的記載中大概是指:仁民愛物、施行仁政和為仁由己......。孟子更進一步為「仁」提出具體的架構:人性本善是仁的基礎,行仁的方法就是「義」;仁和義都發自每個人內心深處的,也是每個人本性中所具有的;「行仁」、「行義」在個人而言,就是修身、齊家;以國家而言,就是行仁政、仁民愛物,治國平天下,最後達到世界大同的境界。

        孟子為了解釋「人性本善」,在《梁惠王上篇‧第七章》:以羊易牛的故事中有詳細的說明,齊宣王因為不忍心看到牛害怕顫抖的樣子,而決定改用羊去釁鐘,這種「不忍」的心就是人的本心;這種本心就是當下的悲憫,是最自然的呈現,不是外在教育得來的,而且是每個人本性中所具有的;這純善的本性深深含藏在人的心靈深處,平常不容易察覺,在因緣具足的情境;他的「不忍」和「悲憫」是人性本善的呈現;不僅齊宣王有惻隱悲憫的心,任何人都有惻隱悲憫的心,因為人性是本善的。

        孟子又在《公孫丑上篇‧第六章》說了一則「小孩子掉入井中」的故事,不管是誰,只要一看到有小孩子掉入井中,一聽到他在喊「救命!」時,一定會奮不顧身的衝去救人;當下救人的動機是:小孩子有生命的危險,救人第一!並不是為了得到大家的讚賞,也不是為了巴結奉承小孩子的父母親、想得到他們的回報。

經嚞讀經幼兒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